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 1119-2023)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发布的安全生产行业标准,自2023年8月20日起正式施行,替代了旧版标准,对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技术要求、功能、性能指标等进行了全面规范。以下是该标准的核心内容及影响。
一、标准背景与适用范围
发布背景:随着智能化矿井建设的发展,传统人员定位系统已无法满足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需求,新标准旨在提升井下人员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风险。
适用范围:适用于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包括普通定位系统和静态定位误差小于0.3米的精确定位系统。
二、主要技术要求
定位精度:普通系统需满足基本定位需求,而精确定位系统的静态误差不得超过30厘米。
系统容量:最大支持128台基站和15360张定位卡,单基站覆盖半径不小于600米,最大站间距可达1200米。
数据存储与传输:定位分站需存储至少4小时数据,通信恢复后自动上传至服务器。系统传输误码率不高于10⁻⁸,漏读率不高于10⁻⁶。
三、功能要求
系统需具备以下核心功能:
人员监测:实时位置、出入井记录、重点区域(如采煤工作面)进出管理。
安全管理:电子围栏(限制区域、准入区域、危险区域报警)、超时/超员统计、SOS报警、轨迹回放、唯一性识别(防止多卡携带)。
联动能力:与安全监控、应急广播、5G/WiFi6等系统深度融合,支持视频联动、红绿灯管控等智能化应用。
四、产品认证与实施
安全标志管理:自2023年8月20日起,新申办或延续的安标证书必须符合AQ 1119-2023要求,旧版标准证书需在2024年2月19日前完成变更。
五、标准全文与配套文件
标准文本可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
配套的《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MT/T 1198-2023)进一步细化了系统运维要求。
该标准的实施推动了煤矿人员定位技术向高精度、智能化、多系统融合方向发展,为矿山安全提供了更可靠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