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论创新与时代意义:国家安全观的变革性飞跃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2024年是这一重要理论提出的十周年,十年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和实践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成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深刻回答了如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确保民族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时代课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涵体现为“一个宗旨”和“五大要素”。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构建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系统性理论超越了传统安全观的局限,将国家安全内涵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网络、科技等16个重点领域,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体系。
十年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取得显著成就。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我国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制定出台以《国家安全法》为引领,《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为支撑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使国家安全工作有法可依。在关键领域安全保障方面,我国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93公斤;原油产量连续6年增长,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火电,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超过50%;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日趋完善。这些成就充分证明,总体国家安全观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理论,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提供了中国智慧。
2 核心领域的安全挑战与中国方案
在经济安全领域,我国面临着全球产业链重组、核心技术“卡脖子”、金融风险传导等多重挑战。十年来,我国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重,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粮食安全方面,我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建立起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万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能源安全方面,原油产量站稳2亿吨,天然气产量连续7年增长超100亿立方米,同时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科技安全领域的挑战尤为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2024年7月全球数百万台搭载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电脑因安全软件更新导致大规模宕机事件,波及航空、医疗、金融等多个行业,引发全球性停摆。在此事件中,中国所受影响有限,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在数字化进程中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广泛应用麒麟、统信UOS等国产操作系统。这一案例深刻警示我们,必须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近年来,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2.5%,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科技安全屏障更加坚固。
文化安全领域面临多元文化思潮交流交锋的复杂局面。习近平总书记从总体国家安全观高度,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从正本清源进入守正创新的新阶段。一方面,我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文化传播领域,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打造“万屏联动”等创新宣传平台,将红色文化、生态资源、非遗元素嵌入国家安全教育,增强文化认同与国家安全意识。
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新前沿。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安全挑战更加严峻复杂。我国一方面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数百项网络安全国家标准;另一方面强化技术防护,提升网络安全应急响应能力。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开展全民网络安全素养教育,普及防范网络诈骗、保护个人隐私的知识技能,构建全民参与的网络安全防线。
3 法治保障与公民责任: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根基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保障。201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正式施行,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国家安全定义:“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十年来,以该法为统领,《反间谍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粮食安全保障法》《能源法》等十多部专项法律相继出台或修订,形成了覆盖各重点领域、系统完备的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2024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正式施行,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提供坚强法治保障。该法针对数字化时代特点,完善了网络保密管理制度,强化了涉密人员管理要求,明确了泄密行为的法律责任。在公民讨论中,有人对法律条款理解存在偏差,如认为“只要依靠人民就能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或对故意泄密与过失泄密的法律界定不清晰。这启示我们需加强普法宣传,引导公民准确理解法律精神,避免因认识误区触碰法律红线。
公民责任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力量。《国家安全法》第七十七条明确规定了公民和组织的七项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线索;提供相关证据;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协助;支持专门机关工作;保守国家秘密;履行其他法定义务。这些责任在宪法中也有明确规定,如第五十四条要求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举报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可通过12339举报电话、www.12339.gov.cn网络平台等渠道提供线索,国家安全机关将对贡献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
•警惕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风险:公民应防范无心之失演变为重大隐患。如某高中生小美为博取关注,在社交媒体分享军事禁区“打卡攻略”,甚至以“军事重地,禁止进入”标识为背景拍照,详细介绍翻越铁网进入禁区路线,严重危害军事安全。类似行为可能触犯《反间谍法》《军事设施保护法》,需加强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
•抵制诱惑防范渗透:侯某案例警示我们,安全风险常始于不良嗜好。他在世界杯期间沉迷网络赌博,欠下高额赌债后,竟多次偷拍工作中接触的涉密文件出售给境外人员,最终以“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被追究刑事责任。此案表明,公民需筑牢思想防线,警惕境外势力利用个人弱点实施策反。
4 全球安全治理的中国角色:从理念到实践
面对全球安全赤字扩大、地缘冲突加剧的严峻形势,中国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以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这一倡议直面和平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的现实挑战,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超越零和博弈的安全新思路。
两年来,中国同各方携手推动倡议落实,取得显著成效:
•机制化建设方面,倡议已写入中国与多个国家、国际组织交往合作的双多边文件,建立了中国-中亚、中非、中拉等多个区域安全对话机制。
•冲突化解方面,中国积极斡旋热点问题,推动沙特伊朗复交,提出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为中东和平稳定注入确定性。
•非传统安全合作方面,中国向120多个国家提供抗疫援助,组建国际应急医疗队赴多国救援,在气候变化、反恐、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贡献中国力量。
全球安全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表示支持或赞赏。这一广泛认同源于倡议的三大特质:
•它回应了国际社会维护和平的迫切需求,直面战争冲突对各国人民福祉的威胁;
•顺应了世界各国维护团结的共同追求,反对单边主义和阵营对抗;
•响应了人类共克时艰的普遍愿望,倡导以合作共赢开创美好未来。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全球安全稳定的“压舱石”。作为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最大维和人员出兵国,中国迄今已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用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提前完成2020年碳减排目标,全球占比50%以上的可再生能源装机、60%以上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安全担当。
5 青年使命与行动路径:国家安全中的青春力量
青年是国家安全的未来守护者,承载着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时代重任。在第十个“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国家安全青春挺膺”主题活动在全国校园广泛开展,通过知识竞赛、案例研讨、文创设计等形式,激发青年守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青年群体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但也易受多元思潮影响,存在安全认知不足的问题。调查显示,仅45%的青年能准确列举三种以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部分学生对网络谣言、数据泄露的危害认识模糊。因此,强化青年国家安全教育具有战略紧迫性。
5.1 青年践行国家安全的行动路径
深化理论武装:系统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参与“国家安全教育进课堂”活动,研读《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读本》,把握“两个大局”交织背景下安全形势新特点。高校可开设国家安全通识课程,如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家安全交叉学科平台,培养高层次安全人才。
提升安全素养:重点增强网络与数据安全意识,在社交媒体发言严守法律边界,防范网络钓鱼、信息诈骗。面对“翻墙”访问境外网站、传播敏感信息、泄露地理数据等诱惑,需保持清醒头脑。如军事爱好者应避免拍摄涉军设施,户外运动爱好者不得违规闯入禁区。
参与社会实践:加入校园安全志愿者队伍,宣传反诈防骗知识;参与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提升技术防护能力;结合专业特长开展安全创新,如设计国家安全主题文创产品,开发信息安全防护软件。清华大学学生团队开发的“清芯卫士”芯片安全检测系统,成功应用于国产芯片产业链安全防护。
教育部门正全力构建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023年起,《国家安全教育中小学生读本》《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读本》陆续出版,大中小学课程融入国家安全内容,形成梯次推进的教育格局。高校通过“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论坛、模拟安全危机处置、保密法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使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青年群体应把握学习机遇,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安全需求紧密结合,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文化安全等前沿领域贡献青春智慧。
结语: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回望十年征程,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中国成功应对来自政治、经济、自然界等多方面风险挑战,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疫情传播、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加剧。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风险犹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维护国家安全需把握三大着力点:
强化风险防控:坚持“防患于未然,捉矢于未发”的理念,党员干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对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坚持科技自强:加大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攻关,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受制于人。
夯实群众基础:用好“汀声宣语”等基层宣传阵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安全知识,凝聚“全民学安全、人人护安全”的社会共识。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精髓和实践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每一位公民都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让我们携手筑牢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安全保障!